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工具栏

“造车”出奇迹,下一个坐上牌桌的是谁?

新能源汽车似乎越发成为影响地方经济发展的一条“暗线”。

今年一季度,郑州(15%)、合肥(12%)、深圳(11.5%)工业增加值增速领跑26座万亿城市,而新能源汽车皆是亮点支撑。再观察一季度外贸区域格局变化,外贸方面表现好的地方,也多是“新三样”做得好的地方。

有媒体机构分析,新能源汽车站上地方经济C位,对西安、常州等热点城市晋级“万亿俱乐部”起到了极大的助力。而当下,不少地方政府确已将新能源汽车视作产业结构调整的生命线,重视程度日益提升。

一个十分生动的例子是,不久前,蔚来在合肥举行第50万辆量产车下线仪式,合肥市市长罗云峰担任主持人,蔚来创始人李斌坐在安徽省委书记韩俊与合肥市委书记张红文的中间。这成为合肥与蔚来相爱相成的缩影。

中国新能源汽车正在持续改写市场格局,进而改变城市的格局。合肥有蔚来,北京有理想,而更多的城市依靠比亚迪圆梦”。最新数据显示,在新能源汽车出口量中,比亚迪在前4个月以13.8万辆,一举超越特斯拉中国。

回顾过去,2022年,西安依托比亚迪加持与上海同台竞技,登上新能源汽车第一城。2023年,比亚迪大本营深圳凭借104.2%的增长压过上海、西安,晋级新能源汽车第一城,而今年,随着比亚迪郑州基地、济南基地等迎来放量,又将如何搅动新能源汽车的实力格局?

01 一条“暗线”

倘若说新能源汽车带动下的汽车产业,成为工业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一点儿也不为过。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长,横跨汽车制造制造、电子、化工、纺织、橡胶、通信、能源、人工智能等多个工业门类,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同时,动力电池、电机、电控、车载芯片等核心环节价值量高,市场需求大、增速快。”

火石创造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冯雷对城叔表示,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工业领域是一个标准的“坡长雪厚”的赛道。

他透露,行业上有一个经验公式,汽车行业的对工业经济的拉动效应比大概是1:7-1:10之间,意味着汽车产出一个单位的产值,会相应拉动7-10个单位的关联工业产值。因此,各地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就像牵住了工业经济的“牛鼻子”。

图片来源:摄图网600017211

在今年一季度GDP前十城市中,苏州(7.9%)、深圳(6.4%)、重庆(6.2%)经济增速领跑,而经济第四城广州失速而被重庆反超。倘若细究,一条新能源汽车的“暗线”浮出水面。

其中,苏州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0485.6亿元,同比增长6.8%。统计局分析,电子信息、汽车制造两大行业产值实现两位数增长,同比增长10%和15.8%,两大行业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贡献度达58.5%。

上海规上工业总产值则落后苏州1300余亿元。从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来看,全国制造业“三巨头”,上海(工业增加值增速)、苏州、深圳分别为1.9%、11%、11.5%,上海的掉队趋势亦十分明显。

究其原因,苏州和深圳电子信息和汽车产业增速保持高速增长,而上海两大产业增长均较为乏力。其中,一季度上海汽车制造业规上工业总产值1581.93亿元,同比增长3.1%,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总产值1013.83亿元,同比下滑9.6%。

从主要产品产量来看,一季度其智能手机产量354万台,下降49.3%;汽车产量40.5万辆,下降10%。一季度新能源汽车产量28.2万辆,下滑1.1%。显然,新能源汽车等支柱产业表现的迥异,成为上海与深圳、苏州分化的重要因素。

更为重要的是,一季度上海工业投资增速(11.3%)亦低于深圳(80.1%)和苏州(16.3%),传导出差距拉大的趋势。

作为比亚迪的大本营,深圳从2023年以来高歌猛进,超越上海、西安晋级新能源汽车第一城,工业经济的动能不断增强。

今年一季度虽然比亚迪深圳基地并未公布具体数据,但是从坪山区在去年高基数背景下仍然实现两位数的工业增加值增速来看,支撑应当十分有力。很大程度上而言,坪山区经济的腾飞正是比亚迪,或者新能源汽车产业对区域经济产生巨大影响的侧影。

从这一维度来看,新能源汽车产业对于地方经济增长趋势的影响程度正日益加深。

02 区域角逐

而在新能源汽车的区域角逐中,比亚迪又正在成为一条“明线”。

在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量TOP5城市分别为西安、上海、柳州、深圳、重庆,而在2023年已经变成了深圳、上海、西安、合肥、长沙。

也就是说,比亚迪的强关联城市从2座(西安、深圳),上升至4座(深圳、西安、合肥、长沙),其中主要依靠比亚迪的深圳和西安同时占据全国前三的位置。这也体现出比亚迪的布局对于新能源汽车第一城竞逐态势的影响。

冯雷表示,目前比亚迪在全国布局八大生产基地,包括深圳坪山、湖南长沙、西安工厂、抚州工厂、常州工厂、合肥工厂、济南工厂、郑州工厂,规划产能从15万辆到100万辆。比亚迪近两年一直在做乘用车产线的调整,对于新能源汽车城的竞争格局确有影响。

比亚迪去年的最热销车型为秦系列,全年销量为48.21万,主要产地为西安、合肥;第二名为元系列,全年销量为42.86万,主要产地为长沙、抚州、常州、合肥、济南;第三名为宋系列,全年销量为42.7万,主要产地为深圳、长沙、西安、合肥、济南、郑州。

此外近2年新上市的海洋系列车型的市场表现也非常不错,海豚销量36.74万,主要产地为深圳、长沙、济南;海鸥销量28.02万,主要产地为西安、常州。

“可以预见,随着海洋系列车型谱系的壮大和完善,将进一步搅动比亚迪各工厂所在城市之间的格局和位次。”他说。

从一季度各大新能源汽车城的表现来看,头部企业引领下的头部城市的竞争将更加激烈,随着合肥、郑州的上量,将会继续搅动城市间的竞争格局。深圳、上海保持了较大的领先优势,第三名的席位还悬而未决,而争夺战则聚焦在重庆和西安之间。

数据显示,长安汽车一季度销量69.21万辆,同比增长13.9%。这一销量超过比亚迪(62.44万辆),其中,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销量12.88万辆。再叠加问界M9、M7等车型的热销,使得重庆新能源汽车产量已经具备挑战西安的实力。

今年一季度,重庆经济增速达6.2%,一举完成对广州的反超。重庆市统计局分析,一季度全市汽车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7%,较去年全年加快14.4个百分点,拉动全市增长4.1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达47.8%。

当前汽车产业增长核心在于赛力斯,其主打的问界系列车型供不应求,企业生产水平持续攀升。受赛力斯带动,金康新能源、青山工业、沪光电器等配套企业亦实现高速增长。

这也直观的反映出,长安、塞力斯等车企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的亮眼表现,已经使得汽车产业重新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在冯雷看来,长安在重庆工厂2024年新规划的车型主要是启源E07,阿维塔15、16,深蓝G318等,以及长安X5、X7等车型面临换代,在换代后新车型会拉动一波增长。与之相比,比亚迪在西安基地设计产能接近饱和,且换代车型不多,而换代车型主要集中于合肥及郑州工厂,使得重庆和西安将围绕新能源汽车第三城展开激烈角逐。

这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新一轮新能源汽车产业城市角逐的走向。

03 如何致胜

事实上,重庆向新能源汽车城“铁三角”发起冲击外,合肥、郑州、武汉、济南等城市角逐新能源汽车头部城市的决心也已经展露无遗。

今年初,合肥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全力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支持比亚迪、大众、蔚来、长安等做大做强,深化江淮与华为合作,力争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20万辆。这一产量要超过2023年的西安(98.38万辆),与上海(128.68万辆)相当,也意味着合肥今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要增长60%以上。

在冯雷看来,合肥最有望打破全国新能源汽车城深圳、上海、西安并立的格局。安徽将发展汽车产业列为首位产业,可见决心之大,而全省汽车产业的重心在合肥与芜湖。其中,芜湖依托奇瑞,主要生产燃油车,合肥则是新能源汽车的重要一级。

图片来源:摄图网501204885

“合肥地处长三角,有完整的近地化供应链体系,比亚迪合肥工厂规划产能100万辆,是八大基地中最大的之一。随着合肥工厂的上量达产,合肥的新能源汽车产量进入第一梯队的可能性非常大,甚至有登顶的想象空间。”他说。

从这一维度来看,比亚迪工厂已经越发成为合肥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最大变量。不过,合肥能否实现年产12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目标仍然极具挑战。数据显示,一季度合肥市汽车、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达29.2、16.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1%、28.8%。要想如愿完成目标,剩下三个季度要生产超100万辆的新能源汽车,压力可想而知。

跟合肥类似,郑州在比亚迪的加持下也喊出“新能源汽车之城”的目标。今年4月,郑州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提出,力争新能源汽车产量超过70万辆,带动汽车产量突破140万辆,汽车产业产值增长60%以上,产业集群规模达到4000亿元。

而核心依托,则在于比亚迪、上汽、宇通、一汽等企业项目投产达效。在这些龙头车企的加持下,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成为郑州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今年一季度,郑州汽车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大增44.8%,有力稳住了经济大盘。

根据预测,接下来,到2025年,航空港区新能源汽车产量有望突破100万辆,将成为河南省新能源汽车200万辆、产业规模迈上万亿级台阶、建设全国领先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的重要支撑。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上,山东的核心城市济南、青岛和烟台也已经谋划多年,而济南凭借着比亚迪的投产率先打出声量。今年初,济南提出,2024年新能源汽车年产将突破40万辆,进军全国第一梯队。

2023年济南比亚迪整车产量24万辆,2024年济南比亚迪的目标是整车产量30万辆,完成产值330亿元。这无疑是济南冲击新能源汽车第一梯队的核心依托,但济南也并没有将自身命运与比亚迪完全绑定。

除了比亚迪外,济南吉利也已经完成月产10000辆的目标,2024年计划年产纯电动车10万辆。2023年发布的《济南市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推广应用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济南市要集聚5家以上新能源汽车骨干企业,10家以上关键零部件骨干企业,产业规模力争突破2000亿元。

从一定程度上而言,比亚迪的布局和产线调整,越发成为影响新能源汽车竞争格局的隐形变量。就像深圳、西安、长沙、常州、合肥、郑州等城市都已经搭上“比亚迪”快车,但并不意味着能够躺赢。

在“比亚迪依赖”下,深圳、西安等城市尚未真正形成多龙头支撑的发展格局。与此同时,整车产量迅猛增长的城市,也亟待化“整”为“零”,加快做大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

这些,也都将影响性能源汽车城市竞逐的最终走向。

标签: 上牌 造车

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易车立场

收藏

收藏成功 !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

猜你想看

+加载更多

活动推荐

广告
  • 奖 
  • 抢 
  • 奖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